4月14日广西日报南宁观察头条刊发《让每一个学生上好学上好课——看兴宁区如何优质均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注兴宁区支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群众满意的好学校。
南宁市解放路小学占地面积仅5000多平方米,却能提供30个教学班、容纳1350个学位,满足居民“就近学”刚需;
南宁市兴桂路小学以集团化办学的方式整合资源,使4个校区快速驶入优质办学快车道,回应居民“上好学”期待;
在三塘镇打造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现代化公办学校,引进清华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缩短城乡教育差距……
在近日教育部公布的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中,南宁市兴宁区榜上有名,成为广西首批、南宁首个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十四五”以来,兴宁区每年教育经费支出从6.02亿元增长到7.7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超过26%。
兴宁区如何支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群众满意的好学校?记者走进城区三所学校,寻找答案。
南宁市兴桂路小学教育集团开设“芬芳四季”德育课程,教师在“田间课堂”辅导学生插秧。(资料图片)
从繁华热闹的朝阳商圈,辗转到移步换景的三街两巷,就来到南宁市解放路小学。从高处俯瞰,校园如同一枚三角形楔子,嵌在南宁商会旧址、新会书院、两湖会馆等重点文物单位之间。
近年来,随着城市外扩和外来人口迁入,解放路小学的生源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占比高达七成。
虽然学校地处城市高密度核心区,面积仅有5213.6平方米,却可以容纳上千名学生。
如何在狭窄土地上破解教学空间的瓶颈,让“新时代城市建设者”们感受城市温度、让他们的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上好学?
去年8月,经过原址重建的南宁市解放路小学新校园投入使用。教学楼采用“地下三层+地上六层”的立体架构,将原来12个班扩容至30个班,地下三层装下了非遗馆、戏曲排练室、舞蹈室、剪纸室等场室和特色文化室,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校园变成紧凑而多元的建筑综合体后,教师们有了更多施展空间。“走出校园的课堂与作业正在使学习变得更有趣味。”南宁市解放路小学戏曲社团指导老师蒙丽妹介绍,她正在探索“非遗国际化”的创新尝试,挖掘特色课程潜力,将戏曲文化传播向国外。
“学校结合商圈底蕴和生源特点,确立了文化传承学府、创新融合摇篮、梦想孵化基地的办学新定位。”解放路小学校长韦艳虹介绍,学校以非遗传承为主线,通过邕剧、南宁剪纸、南宁民谣等课程培养非遗技艺小传人,聘请南宁剪纸大师钟昀睿、邕剧传承人姚艳入校开设专业文化传承课程。目前,学校已连续3年获得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国总展示一等奖,师生每年接待各类文艺参观、受邀参加社会非遗技艺演出30多场次。
南宁市兴桂路小学青年教师李小红近两年连续参加南宁市课堂教学和班主任技能比赛。从反复试课到评课指导,从教具制作到现场录制,她都得到集团校兴桂、那考两校区资深教师的用心指导,以及两校区同年级教师的协同支持。
“在这里,一个人的比赛成了一群人的备赛。”兴桂路小学集团校校长唐玲介绍,这得益于集团校构建统一的教师研训机制,该校建校6年来培养出2位正高级教师、1位南宁市教坛明星、8位南宁市学科带头人、16位南宁市教学骨干和36位兴宁区教学骨干教师,实现“多数教师(70%)上好多数课”的教师队伍建设成效。兴桂教育集团校还开发了“芬芳四季”课程体系,设计“花香、书香、稻香、墨香”校本课程,开展“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在阅读、运动、劳动等系列活动中养成好习惯。
“优质教育资源落到家门口,孩子不仅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还在品德塑造、习惯养成、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兴桂路小学学生家长欧伶满意地说。
近年来,兴宁区分别组建南宁市兴桂路小学、南宁市中兴小学、南宁市澳华小学3个教育集团,集团成员校内推行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师资研训与课堂教学等管理项目的资源共享、共研与共进,使薄弱学校的学业水平平均提升12%,实现办学水平与力量的共赢。
兴桂路小学教育集团成熟的办学理念和丰富的课程活动,让成员校南宁市那考河小学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达到优质均衡教育水平。据义务教育国家质量监测数据显示,manbetx万博下载集团校近3年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98.4%以上,超过全区与全国水平。
4月3日,记者走进南宁市兴宁未来学校(小学校区),映入眼帘的是具有清华大学青砖红砖文化底蕴的建筑群,荷塘月色、水木清华、日晷等校园微造景让这所小学充满了“清华元素”。
南宁市兴宁未来学校坐落兴宁东片区,毗邻南宁东站,地理位置优越。学校创办于2023年8月,是兴宁区引进清华优质资源重点打造的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学校。南宁市兴宁未来学校分为小学校区和初中校区,补齐了区域教育短板。
除了满园“清华元素”,合作办学方选派总校长、执行校长进驻南宁市兴宁未来学校,将清华附中附小的管理经验、课程体系与师资培训机制融入学校日常管理,按照清华附中附小的办学经验培养各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让根植于百年清华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家门口共享,名校梦想不再是口号。”南宁市兴宁未来学校党组织负责人谢海啸介绍,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学校设计的“未小兔”机器人不仅承担日常迎宾、活动主持等多元角色,更深入学生学习场景,有时作为AI学习助手,有时化身学生评价的小老师,如“未小兔”点赞墙,构建起全天候的人机交互育人环境。
目前,兴宁区借助南宁市兴宁区未来学校探索优质教育资源“高位嫁接”,打造“兴宁区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兴宁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验校”,引领和带动城区其他学校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这里将成为城区中小学专家型校长孵化基地。”南宁市兴宁区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王月介绍,该城区利用该校资源,开展专题辅导、论坛讲座、跟班学习、主题研修、课题合作等,培养辖区更多的专家型校长,推动义务教育更优质均衡发展。
2015年以来,兴宁区累计投入15亿元新建学校15所、改扩建学校8所,新增学位3万个,减少大班额大校额。增加校舍面积34.1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26.1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添置和完善教学设施设备,所有学校配齐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等功能室,开放式图书馆、多功能体育馆成为标配,现代化教育装备的全面升级。实现“老校换新颜、新校成地标”。
兴宁区聚焦区域师资均衡配置,深化“区管校聘”改革,扎实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有效弥合城乡、校际教师队伍差距。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推进“创造面向未来的高阶思维课堂”建设,在16所教改实验校和13所“品质课堂”示范校推广先进理念。通过“集中深度培训、名校交流访学、返岗课堂实践、总结反思提升”多维研修,助力教师快速成长,教师踊跃创新教学方法,课堂质量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荣获11项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在自治区级以上教育教学竞赛中,共荣获461项奖项。南宁市中兴小学培育“三有”微笑德育体系,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名单。(陈可夫/整理)
走进兴宁区,教育均衡不是冰冷的数字达标,也不是教育资源的简单平均,而是将学生放在最核心的温情改革。教育工作者用空间改造回应拥挤,用城乡联结消弭差距,用专业与爱抚平焦虑,让每一个学生无论身处何方,都能眺望同一片星辰大海。
空间的魔法令人称赞。南宁市解放路小学的楼顶篮球场成为学生们的“云端赛场”,六年级学生李昱晓每天结束文化课程后不用离开教学楼就能参加戏曲社团的课程;南宁市兴宁区天德路学校的“精彩农场”中,番茄藤攀上竹架,劳动课的笑声与蝉鸣交织成夏日的乐章。
细节的温度鼓舞人心。南宁市朝阳路小学的书房里,木制书架散发着淡淡松香,学生自在阅读喜欢的书籍;南宁市兴宁区兴园路初级中学的“青沐园”农场中,自闭症儿童在园艺老师的引导下触摸叶片的脉络。
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南宁市兴宁未来学校扑面而来的科技与人文交融气息,寄托着兴宁区对教育更深层的思考:当“名校就在家门口”成为现实,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整齐划一的“标准件”,而是守护每个生命的独特性。正如校园里那棵被孩子们称为“梦想树”的榕树,它的枝干或许不够笔直,但每一根枝丫都在向着阳光生长。(陈思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