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13个试点项目陆续启动,其中,针对学龄人口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国正建立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4月27日新华社)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教育亦是如此。在整个教育生命周期中,基础教育是打基础、固根基的教育,是学习年限最长、学生规模最大的一类教育,是关系亿万家庭的重大民生,被视为现代国民教育的根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等都属此列。办好基础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我国基础教育取得显著进展。但同时仍面临优质资源分布不均、?师资配置不尽完善、教育功利化倾向等问题。尤其学龄人口峰谷变化和城乡流动趋势,对因地制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比如,有些地方存在县中优质生源流失现象,有的地方城区学位供给不足与乡村资源闲置并存,这都反映出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
改革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从基础教育资源调配机制改革到中考改革,从县中发展振兴到学前教育保障机制……13个改革试点项目紧扣民生关切热点,以试点“小切口”破解重点难点“大问题”,既有做大“蛋糕”之举,也有分好“蛋糕”之策,有望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其中,适应人口变化的基础教育资源调配机制改革,落脚点更多在于促进总体供需平衡,以进一步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为何如此强调资源统筹调配?在个体层面,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关乎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公平感。在整体层面,优质均衡是评价基础教育好不好、强不强的重要标准。经过数年发展,基础教育资源量的积累趋于成熟,加之学龄人口峰谷变化明显,如何分好“蛋糕”愈发成为满足“上好学”需求的关键。基于此,建立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可谓切中肯綮、势在必行。
具体来看,摸清底数才能心中有数。为此,各地应尽快行动起来,增强前瞻性、manbetx万博下载打好提前量,逐步建立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和教育资源需求监测预警制度,精准研判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摸清、摸准、摸实本地学位资源需求和供给情况,以便统筹优化调整基础教育规划安排。心中有数更要应对有方。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桶的水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同样需要聚焦“短板”,哪里薄弱补哪里,哪里问题突出紧盯哪里。比如,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城镇教育资源供给,加强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和标准化建设,办好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等。还要强化系统思维、长远眼光,因地制宜贯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加强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更好地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就便上学需求。以改革为牵引,促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推动基础教育加快办强办优,必会让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更稳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