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让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课题。重庆市在这一领域通过多种举措积极探索,力图实现实验室与课堂的‘双向奔赴’,为学生打开科学世界的新大门。
近日,西部(重庆)科学城吸引了大量学生的目光。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科学城中学校的学生们正在高分辨率显微镜前观察肿瘤细胞的微环境,兴奋地交流着“原来免疫细胞是这样围剿癌细胞的!”这一生动场景是金凤实验室每月“公众开放日”的缩影。自2022年投用以来,该实验室不仅承担科研重任,还积极向青少年们开放科研仪器,已有超过千名学生受益。
重庆市教委负责人指出,重庆致力于通过顶层设计,让科普基地和科研院所为青少年科学教育服务,创造出‘实验室里的科学课’新范式。每年,该市遴选出100余名高中生和30余名初中生,将他们送入高校、实验室和科技场馆,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微课题”研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不仅能学习到科学知识,还能掌握参与科研的一手经验。
在一些校园内,科研与创客教育的结合更是生动地展现了重庆的精彩。重庆市渝中区二十九中的“蚂蚁梦工场”成为了学生们的创新实验基地,他们通过3D打印技术成功复原恐龙化石模型。这样的校外项目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深厚兴趣。manbetx万博入口根据统计,该空间已培育出126项科技创新成果,其中3项获全国奖项,充分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更具系统性的探索体现在重庆高新区科学城第一实验小学。manbetx万博入口学校通过“尖峰计划”构建了“基础+拓展+拔尖”三级课程,吸引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的老师和行业专家参与,年均开展30余项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汲取知识,提升能力。
在重庆,自然博物馆展现出独特的教育魅力。学生们通过增强现实(AR)互动课程,挥挥手就能让“镇馆之宝”马门溪龙骨架“复活”。此外,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通过转化基因编辑技术,帮助中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通过丰富的实践,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大大增强。
不久前,在重庆八中的“院士课堂”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将复杂的空间站问题转化为趣味物理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和讨论。这种由科学家开设的课程在重庆逐渐常态化,形成了300余人的科学家导师团,围绕前沿科技,开发了1600余项适合学生的课程。
此外,重庆还在科学教育中引入了“校家社协同机制”,构建了“1+N+X”课程体系,将社区科普馆转变为“第二课堂”,让科学教育突破校园界限。通过VR等现代科技手段,学生们在科技馆解剖航天器的互动体验中,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科学原理。同时,九龙坡区的小学生还通过“科普重庆”云平台,体验到了丰富的在线课程,打破了城乡教育差距。
为了推进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庆市还建立了科普职称体系,评定出100名正高级和1500名高级科学教师,推出“科技副校长”制度。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更为学生营造了更高质量的科学教育环境。
重庆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三年,重庆将继续努力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科教育人”新路径,以期实现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科学的探索者和创新者。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重庆的科学教育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未来培养更具综合素质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manbetx万博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