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指出,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习要求,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
发挥新型制优势,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在加强国家竞争力、牢牢掌握发展和治理主动权、在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在经济持续发展和升级、在维护社会进步和和谐都是战略性的。推动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同样具有战略意义。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创新型、研究型和应用型各种人才,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都是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各个不同的阶段。从小学就开始带领学生走进人工智能的场景,让他们体验和认识身边的人工智能、尝试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选用适宜的人工智能工具;中学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学会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实际问题;职业学校培养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特别是人工智能产业新职业的人力资源,比如行业需求旺盛的数据标注师;高等教育针对所有学生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人工智能专业、计算机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则专注培养创新型和研究型人工智能人才。人工智能全学段的教育体系是人工智能社会的高质量教育。
推进新质生产力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布局适应未来产业发展人才储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产业界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全学段教育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无论是从事算力研究、模型开发的高端人才,还是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管理和服务中的专业人才,或是未来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的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都可以通过全学段教育体系得到培养。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为未来人工智能领域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产业推广等各个环节布局人才储备,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推进教育创新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缔造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教育的中国范式。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踏实探索和优化我国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时代性、manbetx万博入口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快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可推广复制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模式。人工智能应该是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全球南方国家的能力建设是健康的发展的方向,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为弥合全球智能鸿沟缔造中国范式、做出中国贡献,展示我国自立自强的发展优势和文化自信。
教育理念创新,人工智能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素养导向,要研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工智能素养标准,从信息素养到数字素养与技能,到人工智能素养,是一种随着科技进步和人才规格变化的科学人才观和成才观。在意识、思维、学习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定义未来一代必备的人工智能素养,保证他们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
教学模式创新,人工智能教育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沉浸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团队式学习。自主式学习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选择学习模式,并通过自我调控和优化,达到学习的目标;沉浸式学习让学生完全沉浸在主题环境中,学生全身心投入高度情境化的学习体验;探究式学习以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收集数据、分析、论证、探究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评价和反思;团队式学习让学生和人工智能实体联合组队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团队人类成员之间的协作、和人与人工智能的协作,培养学生未来和人工智能合作的素养和能力。
教学方法创新,人工智能教育应关注体验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全学段教育中,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体验身边的人工智能,进入智慧社会的学习和生活场景,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利用项目式学习方法,通过完成相对简单的、符合他们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小任务、小项目,培养他们利用简单的智能工具解决实问题,提升人工智能素养;高中阶段鼓励学生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和工具分析、设计跨学科的创意作品和解决跨学科的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人工智能的价值和优势,打下终身学习的能力基础。
教育评价创新,人工智能赋能的个性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都是评价的创新。个性化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是对每一个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利用人工智能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分析他们的学习行为,过程性的评价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批判性思维、自我反思能力、综合进步和素养提升,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与学的方式、不断优化;多元化评价不仅仅评价他们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习效果,还要评价他们学习人工智能后,在其他科目的学业进步,以及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
落实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要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学资源开发、和社会力量协同等方面探索出既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路径。
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要按照从体验到认识、从理解到应用、从探索到创新、从安全到伦理的进阶逻辑构建。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特点,设计分层分类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在全学段教育中,幼儿园阶段通过游戏和故事中的人工智能元素,开展人工智能启蒙教育,通过智能玩具让幼儿接触人工智能,吸引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小学低年级通过带领学生体验身边的人工智能,引导学生进入智慧社会的学习和生活场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相对简单的、符合他们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小任务、小项目,培养学生利用简单的智能工具解决实问题,提升人工智能素养;高中阶段鼓励学生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和工具分析、设计跨学科的创意作品和解决跨学科的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人工智能的价值和优势,打下终身学习的能力基础。职业教育瞄准人工智能相关的新职业需求,按人工智能行业的细分,为未来一线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设计课程和实验体系;高等教育要突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重点发展教材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人工智能在不断发展,课程体系也应该动态调整和更新。
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关注各级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人工智能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开展各学科教师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全场景、全过程的培训;鼓励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将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人工智能课程的示范和研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领域的示范和研讨,取长补短,持续迭代,形成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全学段的师资力量。
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根据教育纲要、课程体系和教学指南,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资源,组织编写适合不同学段的特色教材,注重趣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开发实践、交互平台和虚拟学习场境,建立虚拟实验室补充教学实验室,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的实验,可以在时间回到过去和走进未来,在空间上达到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甚至深空和深海,通过模拟一些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场景开展各种实验。利用人工智能研发新形态教学资源,赋能教师备课、上课和课后分析提升;新形态教学资源不再只是一个学科教材的作用,而是教学和评价的综合资源、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资源。
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社会力量协同。人工智能教育应该把学生带出教室和学校,走入真实的生活,体验真实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在区域建立人工智能体验中心、或实习基地,给区域内的学生提供综合的、前沿的、现实的人工智能体验,扩大利用人工智能教育的社会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企业展厅等。青少年学生还可以走进社区,为社区老人提供人工智能应用的辅导和帮助,实现人工智能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融合。
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创新、是教育强国建设,也是“人工智能+行动”、也是新质生产力。